百川论坛|达巍:不能将中美博弈作为决定对第三方态度的依据


3

“就历史上的大国博弈来看,大国实际上很难在博弈中被直接打败,其衰落基本上都是在外部压力下催生的内部问题所致。”11月24—25日,百川论坛——“第三届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:亚洲的安全与未来研讨会”在深圳举行。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、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受邀参加并发表题为“中美战略博弈:走向常态化竞争的可能性”的演讲。他表示,到了今天,中美两国终于可以思考走向一种常态化竞争的可能性。

 

 中美的常态化博弈是否已经出现?

 

中美的常态化博弈是不是有可能已经出现?达巍认为,不宜使用战争思维来看待中美关系,我们不应当用“战略竞争”来概括中美关系的内涵。他提到,随着近年来的互动,中美两方逐渐达成了三点共识:一是中美双方都确信对方不希望进行全面冷战或者脱钩,也不希望有一场热战;二是中美都逐渐发现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、有边界的——美国无法促成第三方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,也没办法让美国企业按照政府的想法进行产业转移,完全推行技术封锁;三是中美两国在博弈面前都有自身的韧性,在博弈中没有一方会速胜,也没有一方会速败。

2

达巍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

(图源:主办方)

 

中国如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对外战略?

 

回顾以往的大国博弈,中国如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对外战略?达巍指出中国在参与大国博弈进程中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。一是要平衡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。虽然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,但仍要注意其与发展之间互为前提的关系。二是在回应美国对华竞争的博弈过程中,中国要坚持将发展作为自身战略目标,将维护发展权作为中美博弈的焦点。中国要实现的目标是将人均GDP水平从现有的水准提升到2-3万美元的水平,而非要在战略竞争中取代美国的“老大”地位。三是注重发展多元化的外交关系,在重视中美关系等大国关系之外也要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。通向堪培拉、东京的道路并不经过华盛顿。四是在常态化博弈的状态下,需要避免战略焦虑、减少战争思维。“希望我们的对外战略、对美战略走向一个常态化、平常心的博弈”,达巍说。

 

*原创声明: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“大湾区评论”所有,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、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,侵权必究。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,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-paper@cuhk.edu.cn。

 

GBA Review 新传媒

no record